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湸Vision,(https://xueqiu.com/1597555151/330747659)
继53.25港元配股融资425亿港元后,小米又发行200亿元人民币小公募。
小米集团近期融资动因和战略意图是什么?一、融资背景与动因汽车业务资金缺口迫切小米SU7自2024年发布后订单激增,但交付周期延长至半年以上,2025年产能目标从30万辆提升至35万辆,需扩建工厂(如北京第二工厂土地购置费8.42亿元)并优化供应链 。汽车业务2024年净亏损62亿元,每卖一辆车亏损4.53万元,且2025年需投入超105亿元用于研发自动驾驶、电池技术等 。现有现金流难以支撑重资产投入,2024年末汽车业务经调整净亏损占集团总亏损的80%以上 。技术研发与生态布局的刚性需求小米计划2025年研发投入300亿元,其中25%(75亿元)聚焦AI领域,包括算法模型构建、端侧算力芯片研发及智能家居与汽车技术融合 。此外,手机操作系统重构、人形机器人等创新业务均需长期资金支持 。全球化竞争与市场扩张压力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“淘汰赛”阶段,比亚迪同期募资435亿港元,小米需通过资金储备提升技术壁垒。2025年计划拓展海外1万家门店,并进入欧洲、中东市场,海外渠道建设成本高昂 。二、融资投向解析汽车业务:产能与技术双线投入产能扩建:新建工厂及生产线升级,缩短交付周期;技术研发:自动驾驶系统迭代(如激光雷达融合技术)、高密度电池研发;供应链优化:核心零部件(如电机、电控)自研比例提升至60%以上 。AIoT生态:跨场景技术融合AI底层能力:构建通用大模型,优化端侧推理效率(目标降低50%功耗);智能硬件协同:手机、汽车与智能家居的数据互通及场景联动(如车家互联);人形机器人:加速仿生运动控制与AI交互技术研发 。全球化与高端化战略海外基建:在欧洲建设研发中心及本地化服务中心;渠道升级:国内新增5000家门店,海外拓展高端商场体验店;产品高端化:手机突破6000元价位,汽车定价向30万元区间延伸 。三、战略意图与深层考量资本效率最大化选择“先旧后新”配售模式,资金当天到账(较传统增发快2-3周),避免总股本即时扩容导致的股价暴跌。配售后雷军持股比例仅微降0.7%,控制权未受影响 。行业竞争倒逼资金储备比亚迪、特斯拉等对手加速技术迭代,小米需通过大规模融资构建“技术护城河”。2025年计划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提升至8.2%(2024年为6.6%),资金缺口需外部融资填补 。财务结构优化与风险对冲融资后资产负债率从53%微增至53.1%,但权益资本比重提升,降低杠杆风险。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393亿元,但汽车业务现金流为负,需隔离风险 。市场预期管理在股价历史高位(57港元)融资,锁定机构投资者(如高盛、摩根大通)长期支持,同时为后续技术突破预留估值空间。尽管短期股价下跌6%,但若汽车业务实现盈利,估值有望重塑 。四、争议与挑战股东利益冲突:高位融资稀释股权引发中小股东不满,且上市6年未分红,与格力(累计分红1308亿元)形成对比 ;技术落地风险:自动驾驶研发投入高但商业化周期长,若进度不及预期可能导致资金利用率下降;市场信心考验:2025年4月SU7交通事故导致股价两日跌近10%,需平衡短期舆情与长期战略 。总结小米连续大规模融资的本质是“战略性资金腾挪”,通过短期股权稀释换取核心业务2-3年的战略窗口期。其核心逻辑在于:以资本换时间,加速汽车与AI技术突破,同时通过全球化布局分散风险。若未来2-3年能实现汽车规模化盈利及AI技术商业化,小米有望完成从硬件公司向科技生态巨头的转型。
后市关注:
小米汽车订单情况
小米手机销售及库存数据
$小米集团-W(01810)$