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衄血」的意思

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衄血」的意思

衄血

病證名

廣義衄血

指非外傷性頭部諸竅及肌膚出血之證。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云:「陽絡傷則血外溢,血外溢則衄血。」「陽絡」即人體上部或體表之絡脈。此類出血因臟腑功能失調,血不循經而外溢所致,臨床常見以下類型:

鼻衄:鼻腔出血,最為多見。

齒衄:牙齦出血,多與胃、腎二經相關。

目衄:眼結膜或眼周出血,常責之於肝火上炎。

耳衄:耳竅出血,多因少陽經熱盛或腎陰虧虛。

舌衄:舌體滲血,多見於心火亢盛或脾不統血。

肌衄:皮下出血(如紫斑),與氣不攝血或血熱妄行有關。

狹義衄血(鼻衄)

專指鼻腔出血,如《丹溪心法·咳血》所言:「衄血者,鼻中出血也。」其病因病機可分為:

實熱證:

肺熱:風熱犯肺,上灼鼻絡,症見血色鮮紅、鼻乾咽燥,治宜清肺涼血(如桑菊飲加丹皮、茅根)。

胃火:陽明熱盛,迫血妄行,兼見口渴、口臭、便秘,方選玉女煎或犀角地黃湯。

肝火:情志化火,木火刑金,出血量多勢急,伴頭痛目赤,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
虛證:

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血色淡紅、時作時止,宜滋陰降火(如知柏地黃丸)。

氣虛不攝:脾氣虛弱,統血無權,見血色淡、神疲乏力,方用歸脾湯補氣攝血。

陽虛浮火:腎陽虧虛,虛陽上越,症見畏寒、面赤、脈沉細,需引火歸元(如金匱腎氣丸)。

瘀血內阻:

久病入絡,瘀血阻滯新血不得歸經,見血色暗紫、舌有瘀斑,治以化瘀止血(如血府逐瘀湯合三七粉)。

古籍補充

《景岳全書》強調衄血「有因陽虛者,有因陰虛者,有因表邪者」,需辨明寒熱虛實。

《醫宗金鑒》提出「衄血不止,內熱者宜清,虛寒者宜溫」的治療大法。

附:特殊衄血

經行衄血(倒經):婦女月經前後鼻衄或吐血,多因肝經鬱火或肺腎陰虛,治宜調和氣血、引血下行。

大衄:口鼻皆出血,病情危重,需急予清熱涼血固脫之劑。

(註:以上治法方藥需依具體證型加減,此處僅列舉代表性方劑以供參考。)

相关推荐

淘宝刷好评属于什么行为?怎么刷?
365bet亚洲真人网

淘宝刷好评属于什么行为?怎么刷?

📅 07-21 👁️ 3140
豪放女大兵
365bet怎么提款

豪放女大兵

📅 07-31 👁️ 3921